德國指揮家柯尼希(G. König)1980年代來台始末研究

撰文:陳麗琦

柯尼希(Gustav König,1910-2005),指揮家,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地區Schwabach。慕尼黑音樂院畢業後22歲開始投入指揮工作,在德國奧斯納布魯克、波蘭斯塞新、柏林等城市累積指揮經驗,並在31歲時於德國亞琛擔任指揮家卡拉揚的助理指揮。 重建德國勞爾地區的音樂活動是他畢生最驕傲的貢獻。勞爾地區的埃森市原本是一個音樂能量豐沛的城市,曾吸引馬勒、理查史特勞斯等作曲家及克倫培勒等指揮家前來。但二戰後整個城市百廢待興,33歲的柯尼希擔任埃森歌劇音樂總監,帶領整個城市的音樂生活從戰後的廢墟中再站起來。40歲時埃森音樂廳重新開幕,柯尼希是開幕音樂會的指揮,從此在埃森樂團與城市舞台指揮到65歲退休,讓埃森在德國劇場音樂文化中站穩一席之地。在當地,他被尊稱為「國王古斯塔夫」(König Gustav),是感念他重建戰後音樂生活的功績,也是對他卅多年的音樂貢獻的致敬。 1980年4月,70歲的柯尼希應邀來台指揮藝文季的音樂壓軸演出,並在往後十餘年頻繁往來西德與台灣,1980-1990年間指揮台灣的職業樂團與學生樂團,舉行近卅場交響音樂會。投注最多時光的省交與師大聯管,不僅帶領巡迴全省,更率省交赴韓國演出,以音樂交流溝通、以音樂涵養人心,為臺灣播下美麗的音樂種子。離台後柯尼希將畢生的藏書藏譜送到臺灣,更如同對臺灣音樂界一種無形的鼓勵。 1980年代的台灣是解嚴的時期,音樂圈正值省交的指揮銜接、聯合管弦樂團籌組的轉折點。柯尼希在二戰後將德國勞爾地區百廢待興的音樂生活重建起來,而他在臺灣十餘年的貢獻不僅為他的指揮生涯譜下完美的休止符,也可以體會到一位指揮家終身奉獻音樂耕耘的心情。